议题:如何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
时间:2019年12月6日中午11:40-13:00
地点: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室
主持人:朱浩亮
参与人员:左靖、陈亚南、黄誉洁、蓝灵燕、黄玉、何家文、卢尚飞、姚柳莉、廖珊莉,朱浩亮,李光平,黄世玲,梁承权,左仁合,邓汝奎(随机排序)
观点集锦:
我觉得我们南宁学院的教师参与度是有一些不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参与二课堂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一些教师参与过多因此造成常规教学的调课、请假等问题也较多打乱了一些正常授课的情况,但是又不得不做,而另外一些教师则极少参与特别是职称高的教师参与度很少或者基本不参与,都是年轻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在组织各类二课堂活动;二是参与的教师在“度”上有一些问题,很多老师过于注重成绩,导致平时指导的少,而在比赛阶段甚至是在比赛的过程中都全程参与,虽然成绩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水分却很高,把一个比赛或者活动搞成了教师为“中心”,与学校提出的“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有一定的偏移,因此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就不多。
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教师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在用心用情用力方面还不够特别是,功利性还是比较强太关注于比赛成绩,教师应该在赛前的指导上多投入时间精力,而在比赛阶段应该以指导为主,授人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东西。
我觉得我们学校在二课堂的开展是有很大的进步的,特别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二课堂活动,比如各类学课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竞赛等等,跟以前相比许多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以前主要将这些计会给予了专业掌握较好的学生,只有这些“精英”学生得到了锻炼,而其它同学没有计会,这两年我们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范围都比较广,能让大家都参与,比如大创项目等,所以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同学从而实现了“有教无类”,学生对于我们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也是感到很满意的。但是也有退步的地方,我记得13年以前我们开展“电子竞赛”都是需要通过淘汰制的,经费有限只能允许少部分学生参加,这些年经费充足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度却不是很高,要老师“抓”学生参加比赛,因此二课堂整体是进步的但是学生主动性不觉得高。
我觉得二课堂近几年我们学校开展得很好,各类比赛天天都有获奖,从参与度上来说是进步了不少,但是比赛得含金量却没见得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挑战杯,还有其它学课竞赛特别是工科类的竞赛近几年取得国家一等将的寥寥无几,好像这两年我还没有听到过哪个19类学课竞赛拿到国家一等奖的。文科方面可能还比较多,但是我们毕竟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大部分专业和学生也是工科的。还有创新创业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内容上来说,搞技术创新的还是非常少,获得各类金奖的来来去去都是文科的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够落地实施的项目基本没有,学生的热情也是集中在比赛。
我认为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不必一课堂要低,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是通过二课堂得到锻炼的,这几年我发现一个退步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实验室学生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记得以前我们实验室门庭若市,经常是挤得要命,开展活动都缺少足够大得空间,现在空间有了设备有了,学生却少了开放实验室基本没有能够很好的得到开放,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学习氛围都有一定的退步,这可能跟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有一定关系,现在球场上打球的学生都很少,我们大学的时候4点钟去占球场都不一定能够抢得到,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好好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科技文化活动,才能够在以后二课堂的开展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我认为适当的激励政策还是需要的,毕竟教师也是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去指导学生,目前我们学校对于这些科技文化活动的激励政策也是挺大的,对于不同的比赛应该将这种激励权力下放二级学院,然二级学院来整体规划比赛,现在各类竞赛满天飞,教师学生对于一些比赛就非常积极因为奖励大,对于一些比赛就不是很积极。希望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尽量不要用奖金去衡量,虽然很直接但久而久之就会催化功利心,应该从职称评审,年度评优,干部选拔等方面予以政策。
要激励政策主要分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应该不同的对待。我组织开展一些学课竞赛,有很多学生就问“老师,这个比赛有奖金吗?奖金是多少?”,作为一个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就有这些急躁的心里是不可取的,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比老师都忙,基本无时无刻不在比赛,并且都是一个项目参加系列的比赛,因为奖金也丰厚,对于学生从高中进大学还是很天真的,还是在打基础阶段,作为激励更多的是应该在精神层面去鼓励学生。针对教师可以适当的予以金钱奖励,但金钱奖励不能作为主要手段,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基本上是哪个活动奖励多就做哪个,往往这些比赛见效块,而对于一些需要服务很多精力的学课竞赛积极性就不高。
激励政策其实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要让参与的老师学生得到荣誉,因为这些活动特别是教师都是要无私奉献的,不像课堂上课,上一节课得一节课得课酬,教师很多时候都是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来指导的,应该在工作量上予以认可。
学生畏难情绪比较严重,特别是这两年学生参加一些比赛不是很积极,特别是像我们数学建模,比较枯燥乏味,并且设计到大量的文献检索,过程计算分析等等,又抽象又难,所以学生畏难这一现状还是很明显的。而目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却异常积极除了丰厚的奖励外,不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工科基础都可以参加并且都有很好的发挥,因此应该好好引导学生,让学生要更自信,更加回归刻苦学习的初心。
生源基础比较差,与10年前的学生相比可能这批本科生掌握的中等知识基础还不如当年邕江大学的学生,许多学生连基本的三角函数都搞不清楚,微积分更是不知所云,所以让学生参与这些也是勉为其难了;还有学生在高中阶段灌输性的学习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主动学习的氛围还是没有很好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应该探索新的路径破解难题,我们认为学生差,有可能不是我们的学生差,而是我们教学的方式有问题,我们应该反思与学生多接触看看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对症下药。
我认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可以联合起来搞,搞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专门开展这些学课竞赛及科技文化等二课堂活动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数学建模、电子竞赛、机械设计、汽车竞赛很多时候是需要相互支援的,比如电子赛一些算法需要数学建模的知识,同样电子设计也设计到机械部件的制作,汽车竞赛就更加需要这几个方面的知识了,所以联合起来搞活动相互渗透,学课交叉可能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我认首先要“功利化”,越是功力学生越是急躁,宁静求学就很难做得到。
我是年轻老师教学经验也是不足,我觉得要从大一抓起,将各类活动常态化运行,这些老师就不会觉得幸苦,还有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指导学生二课堂来,只靠几个年轻的老师还有辅导员是很难开展的。